君不见昆山产玉高嶙峋,当年一片称绝伦。迩来几千载,元气酝藉含至淳。
乃有参天卓地壁立之西岩,窅窱洞府栖仙真。春色桃花误流水,秋清桂树当月轮。
紫芝瑶草满下界,祥虹瑞霭往往早暮相鲜新。箕山将让许,武陵聊避秦。
远观田变海,昔传岳降神。自如先生古柱史,甲第华堂住其趾。
少年风彩真玉人,陆家兄弟安足齿。满门忠孝世所希,江南数作鸣珂里。
状元宰相应黑头,季弟今为天下士。大儿文学早作畿辅师,直言忠谏丹青里。
小儿颖异似杨修,已署门生拜天子。有孙行年十六七,一举乡书众中起。
珊瑚与珠树,过眼纷可喜。先生况是真仙才,酒尊常对昆山开。
消除日月归棋局,舒卷丝纶有钓台。屦杖登山疾于驾,有时临海望蓬莱。
玉耶人耶两难辨,但见秋容秀色远与鸾鹤相徘徊。
五千道德閒常诵,三度蟠桃手自栽。只今七十逢初度,刚是浮生第一回。
山中好风日,天末负趋陪。短篇遥当长年颂,愿借澄湖作寿杯。
参天卓地之西岩,永与朱颜黑发相追随。
(1477—1544)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