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正三日,来会城南隅。长川明若练,其上源西湖。
下输南海子,草桥贯中途。昼阴天多风,杨柳密复疏。
草芽沙岸绿,苇席纵横舒。面流坐中林,默数同会徒。
长者二十五,幼稚十人馀。自从导此川,种树岁增株。
我来再修禊,风景日可娱。何况冠盖众,前春尚不如。
是时朝廷清,在列多钜儒。清修好名节,室不闻笙竽。
四海草野贤,招徕尽于于。相从抗论古,薄游散其劬。
山阴虽可慕,岂若帝王都。群贤及古哲,文藻复交敷。
鼐也最寡闻,宽世容其愚。颇减吏事责,与使谈诗书。
累从诸公后,观览物华初。当有异世贤,慨慕今玆无。
中筵既自幸,回念顾郁纡。昔者孔氏门,材孰非时须。
后先及疏附,所欲返唐虞。如何浩歌人,舍之风舞雩。
乃知士有志,圣人不与渝。既乏经世略,披褐宜田庐。
辽哉千古会,日月终不居。夕阳散车马,长途晀广虚。
属斯告后来,慨焉或念诸。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