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道德端正,使(自己)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水井淘干净了,但是没人饮用,(这)让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君主如果贤明,大家都能得到幸福。”现在君主是这样的不贤明,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呢!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注释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悉。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见”同“现”。
指:同“旨”。迩(ěr):近。“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获:玷污。滋:通“兹”,黑。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泥:动词,染黑。滓(zǐ子):污黑。
绌(chù):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从(zòng):同“纵”。从亲,合纵相亲。当时楚、齐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楚怀王曾为纵长。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
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佯:伪装;假装。委:呈献。质:通“贽”,信物。
商、於(wū):秦地名。商,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於,在今河南内乡东。
丹、淅(xī):二水名。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市西北,东南流入河南。淅水,发源于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屈匄:(gài):楚大将军。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州市一带。
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靳尚:楚大夫。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顾反:回来。反,通“返”。
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攻楚,杀唐昧。
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
内:同“纳”。
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虽放流: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世:三十年为一世。
《易》:即《周易》,又称《易经》。这里引用的是《易经·井卦》的爻辞。渫(xiè谢):淘去泥污。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被:通“披”。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哺(bū埠):吃,食。糟:酒渣。啜(chuò辍):喝。醨(lí离):薄酒。
瑾、瑜:都是美玉。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门)汶:浑浊的样子。
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ò获):尘滓重积的样子。
《怀沙》:在今本《楚辞》中,是《九章》的一篇。令人多以为系屈原怀念长沙的诗。
汨(mì密)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词赋家。
“数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贾生:即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君王的辅助官员。
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书: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招魂》一说为宋玉所作。《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鵩鸟赋》:贾谊所作。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
如:去、到。
稚子:小儿子。▲
一、通假字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
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靡不毕见。(见,用“现”,出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 ,通“浊”,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假装)
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顾反。(反,通“返”,返回。)
赵不内。(内,通“纳”,接纳,收纳。)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
二、文言实词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 shù。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 (是) ,原来 (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副词,一直,直接。
闻
博闻强志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 (cháng)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保存,遗存。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名词, (叔) 父,父辈人。
弹
新沐者必弹冠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姻。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以……为祖先。
四、偏义复合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
五、古今异义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古今同义:认为。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来年。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如“你奈何不了他”“无可奈 何”。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 (楚国) 恢复 (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枯槁: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六、一词多义
1、闻: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3、直: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陈涉世家》)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司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他还慨叹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认为屈原主张举贤授能。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这种政治倾向是强烈的。
《离骚》里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屈原反复地论述历代兴亡,认为亡是由于残害忠良,而兴是由于举贤授能。他主张要替人民打算,要选贤与能,这是有民主思想的因素的。因此,司马迁说他能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正确的。司马迁不仅赞成他的贤能政治的主张,并且认为屈原就是贤能兼备的人。他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然而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最主要的还在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因为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离骚》里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正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楚国政治情况。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挽救楚国的危亡,坚决地起来斗争。他愤怒地控诉了贵族当权派的无耻:“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他痛斥他们弄得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怀沙》里说:“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鸡雉翔舞。”他指斥他们将要把国家弄到濒于危亡的地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因此,他宣称他决不妥协:“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修德立行,忠心耿耿,原想导君于尧舜之治,可是怀王竟然不识,反而信谗疏远:“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楚国弄到濒于危亡,怀王是应该负责任的,屈原对他也是不能无怨的。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司马迁对屈原的为坚持理想而斗争的精神是歌颂的,对屈原的心情是深刻了解的。他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这样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离骚》“自怨生”。说“疾”,说“怨”,可见司马迁认为《离骚》之作正体现了屈原的斗争精神。▲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此文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表现他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并严厉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这篇文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楔子
(冲末扮李嗣源领番卒子上,李嗣源云)野管羌笛韵,英雄战马嘶。擂的是镂金画面鼓,打的是云月皂雕旗。某乃大将李嗣源是也。父乃沙陀李克用。俺父亲手下兵多将广,有五百义儿家将,人人奋勇,个个英雄,端的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自破黄巢,俺父子每累建奇功。今天下太平,因某父多有功勋,加为忻、代、石、岚、雁门关都招讨使,天下兵马大元帅,又封为河东晋王之职。手下将论功升赏。今奉圣人命,为因黄巢手下余党草寇未绝,今奉阿妈将令,差俺五百义儿家将,统领雄兵,收捕草冠。若得胜回还,圣人再有加官赐赏。奉命出师统雄兵,剿除草寇建功名。赤心报国施英勇,保助山河享太平(下)(赵太公上,云)段段田苗接远村,太公庄上戏儿孙。虽然只得锄刨力,答贺天公雨露恩。自家潞州长子县人氏,姓赵,人见有几贯钱,也都唤我做赵太公。嫡亲的两口儿,浑家刘氏,近新来亡化过了。撇下个孩儿,未勾满月,无了他那娘,我又看觑不的他。我家中粮食田土尽有,争夺无一个亲人,则觑着一点孩儿!我分付那稳婆和家里那小的每:长街市上不问那里寻的一个有乳食的妇人来,我宁可与他些钱钞,我养活他,则要他看觑我这孩儿。今日无甚事,我去那城中索些钱债去。下次小的,看着那田禾,我去城中索些钱债便来也。(下)(正旦抱徕儿上,云)妾身是这潞州长子县人民,自身姓李,嫁的夫主姓王,是王屠,嫡亲的两口儿。妾身近日所生了个孩儿,见孩儿口大,就唤孩儿做王阿三。不想王屠下世,争夺家中一贫如洗,无钱使用!妾身无计所奈,我将这孩儿长街市上卖的些小钱物,埋殡他父亲。自从早晨间到此,无人来问,如之奈何也!(做哭科)(赵太公上,云)自家是赵太公。城中索钱去来也,不曾索的一文钱,且还我那家中去。兀的一簇人,不知看甚么?我试去看咱。(做见正旦科,云)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个小孩儿。我问他一声咱:兀那嫂嫂,你为何抱着这小的在此啼哭?可是为何那?(正旦云)老人家不知:我是这本处王屠的浑家,近新来我所生了这个孩儿,未及满月之间,不想我那夫主亡逝,无钱埋殡,因此上将这孩儿但卖些小钱物,埋殡他父亲。是我出于无奈也!(赵太公云)住、住、住,正要寻这等一个妇人看我那孩儿,则除是恁的……兀那王嫂嫂,你便要卖这小的,谁家肯要?不知你寻个穿衣吃饭处,可不好?(正旦云)你说的差了也!便好道:一马不背两鞍,双轮岂碾四辙?烈女不嫁二夫,我怎肯嫁待于人!(赵太公云)你既不肯嫁人,便典与人家,或是三年,或是五年,得些钱物埋
殡你夫主,可不好?(正旦云)我便要典身与人,谁肯要?(赵太公云)你若肯啊,我是赵太公,我家中近新来也无了浑家,有个小的,无人抬举他;你若肯典与我家中,我又无甚么重生活着你做,你则是抱养我这个小的,我与些钱钞埋殡你那丈夫,可不好?(正旦云)住、住、住,我寻思咱:我要将这孩儿与了人来呵,可不绝了他王家后代?罢、罢、罢,宁苦我一身罢!我情愿典,太公!(赵太公云)既是这般,则今日我与些钱物,你埋殡你夫主。你便写一纸文书,典身三年。则今日立了文书,我与你钱钞,埋殡了你夫主,就去俺家里住去。(正旦云)也是我出于无奈也呵!(赵太公云)你是有福的,肯分的遇着我。(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则我这腹中愁、心间闷,俺穷滴滴举眼无亲,则俺这孤寒子母每谁瞅问?俺男儿半世苦受勤,但能勾得钱物,宁可着典咱身!(赵太公云)则今日埋殡你丈夫,便跟我家中去来。(正旦唱)则今日将俺夫主亲埋殡。(同下)
第一折
(赵太公上,云)自从王屠的浑家到俺家中,一月光景。我将那文书本是典身,我改做卖身文书,永远在我家使唤。这妇人抬举着我那孩儿哩,我如今唤他抱出那孩儿来,我试看咱。(做唤科,云)王大嫂!(正旦抱两个徕儿上,云)妾身自从来到赵太公家中,可早一月光景也。妾身本是典身三年的文书、不想赵太公暗暗的商量,改做了卖身文契,与他家永远使用。今日太公呼唤,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想我这烦恼几时受彻也呵!(唱)
【仙吕】【点绛唇】我如今短叹长吁,满怀冤屈,难分诉。则我这衣袂粗疏,都是些草络布无绵絮。
【混江龙】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他可便心侥幸,倒换过文书,当日个约定觅自家做乳母,今日个强赖做他家里的买身躯。我可也受禁持、吃打骂敢无重数。则我这孤孀子母,更和这瘦弱身躯!
(做见科,云)员外万福。(赵太公云)你来我家一个月了。你抱将我那孩儿来我看。(正旦做抱徕儿科)(赵太公做看徐徕儿科,云)王大嫂,怎生我这儿这等瘦?将你那孩儿来我看。(正旦做抱自徕科)(太公做看徕儿科,云)偏你的孩儿怎生这般将息的好?这妇人好无礼也!他将有乳食的奶子与他孩儿吃,却将那无乳食的奶子与俺孩儿吃,怎生将息的起来?这妇人不平心,好打这泼贱人!(做打科)(正旦唱)
【油葫芦】打拷杀咱家谁做主?有百十般曾对付:我从那上灯时直看到二更初,我若是少乳些则管里吖吖的哭,我若是多乳些灌的他啊啊的吐;这孩儿能夜啼不犯触,则从那摇车儿上挂着爷单裤,挂到有三十遍倒蹄驴。
【天下乐】不似您这孩儿不犯触,可是他声也波声,声声的则待要哭。则从那摇车儿上魇禳无是处。谁敢道是荡他一荡?谁敢是触他一触?可是他叫吖吖无是处。
(赵太公云)将你那孩儿来我看。(接过来做摔科)(正旦做扳住臂膊科,云)员外可怜见,休摔孩儿!(赵太公云)摔杀有甚事?则使的几贯钱!(正旦唱)
【金盏儿】你富的每有金珠,俺穷的每受孤独,都一般牵挂着他这个亲肠肚。我这里两步为一蓦,急急下街衢。我战钦钦身刚举,笃速速手难舒。我哭啼啼扳住臂膊,泪漫漫的扯住衣服。
(正旦云)员外可怜见!便摔杀了孩儿,血又不中饮,肉又不中吃,枉污了这答儿田地。员外则是可怜见咱!(赵太公云)兀那妇人,我还你,抱将出去,随你丢了也得,与了人也得,我则眼里不要见他。你若是不丢了呵,来家我不道的饶了你哩!(下)(正旦云)似这等如之奈何!孩儿,眼见的咱子母不能勾相守也。儿也,痛煞我也!(唱)
【尾声】儿也!则要你久已后报冤仇,托赖着伊家福,好共歹一处受苦。我指望待将傍的孩儿十四五,与人家作婢为奴。自踌蹰,堪恨这个无徒!(带云)儿也,你不成人便罢,倘或成了人呵,(唱)你穿着些布背子,排门儿告些故疏。恁时节老人家暮古,与人家重生活难做。哎,儿也!你寻些个口衔钱,赎买您娘那一纸放良书。(下)
第二折
(外扮李嗣源跚马儿领卒子上,云)靴尖踢镫快,袖窄拽弓疾。能骑乖劣马,善着四时衣。某乃沙陀李克用之子李嗣源是也。因为俺阿妈破黄巢有功,圣人封俺阿妈太原府晋王之职,俺阿妈手下儿郎都封官赐赏。今奉俺阿妈将令,着俺数十员名将,各处收捕黄巢手下余党;某为节度使之职。昨日三更时分,夜作一梦,梦见虎生双翅。今日早间去问周总管,他言说道:"有不测之喜,可收一员大将。"某今日统领本部军卒,荒野外围猎射走一遭去。众将摆开围场者!(做见兔儿科,云)围场中惊起一个雪练也似白兔儿来。我拽的这弓满,放一箭去,正中白兔。那白兔倒一交,起身便走。俺这里紧赶紧走,慢赶慢走。众将与我慢慢的追袭将去来!(下)(正旦抱徕儿上,云)妾身抱着这个孩儿,下着这般大雪,向那荒郊野外,丢下这孩儿也。你也怨不的我也!(唱)
【南吕】【一枝花】恰才得性命逃,速速的离宅舍。我可便一心空硬咽,则我这两只脚可兀的走忙迭。我把这衣袂来忙遮,俺孩儿浑身上绵茧儿无一叶。我与你往前行,无气歇,眼见的无人把我来拦遮,我可便将孩儿直送到荒郊旷野。
【梁州】我如今官差可便弃舍。哎,儿也!咱两个须索今日离别,这冤家必定是前生业。这孩儿仪容儿清秀,模样儿英杰。我熬煎了无限,受苦了偌些。我和他是吃了人多少唇舌,不由我感叹伤嗟!我、我、我,今日个母弃了儿,非是我心毒,是、是、是,更和这儿离了母如何的弃舍!哎!天也,天也!俺可便眼睁睁子母每各自分别,直恁般运拙。这冤家苦楚何时彻?谁能够暂时歇?若是我无你个孩儿伶俐些,那其间方得宁贴。
(正旦云)我来到这荒郊野外,下着这般大雪,便怎下的丢了孩儿也!(唱)
【隔尾】我这里牵肠割肚把你个孩儿舍,跌脚捶胸自叹嗟。望得无人,拾将这草料儿遮,将乳食来喂些,我与你且住者。儿也!就在这官道旁边,敢将你来冻煞也!
(李嗣源领番卒子上,云)大小军卒,赶着这白兔儿。我有心待不赶来,可惜了我那枝艾叶金鈚箭去了。如今赶到这潞州长子县荒草坡前,不见了白兔,则见地下插着一枝箭。左右,与我拾将那枝箭来,插在我这撒袋中。(李嗣源做见正旦科,云)奇怪也!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他行数十步可又回来,抱起那孩儿来又啼哭。那妇女人数遭家恁的,其中必是暗昧。左右!你去唤将那妇人来,我试问他。(卒子做唤科,云)兀那婆婆儿,俺阿妈唤你哩。(正旦见科,云)官人万福。(李嗣源云)兀那妇人,你抱着这个小的,丢在地下去了,可又回来,数番不止,你必是暗昧。(正旦云)官人不嫌絮烦,听妾身口说一遍:我是这本处王屠的浑家,当日所生了这个孩儿,未及满月,不想王屠辞世,争奈无钱埋殡。妾身与赵太公家典身三年,就看管他的孩儿。不想赵太公将我那典身的文书,他改做了卖身的文契。当日他赵太公唤我,我抱着两个孩儿,太公见了,他说:"偏你那孩儿便好,怎生饿损了我这孩儿?便将你那孩儿或是丢了或是人养了便罢,若不丢你那孩儿回来,我不道的饶了你!"因此上来到这荒郊野外,丢我这孩儿来。(李嗣源云)嗨!好可怜人也。兀那妇人,比及你要丢在这荒郊野外呵,与了人可不好?(正旦云)妾身怕不待要与人,谁肯要?(李嗣源云)兀那妇人,这小的肯与人呵,与了我为子可不好?(正旦云)官人若不弃嫌,情愿将的去。敢问官人姓甚名谁?(李嗣源云)我是沙陀李克用之子李嗣源是也。久以后抬举的你这孩儿成人长大,我教他认你来。你将他那生时年月小名说与我者。(正旦云)官人,这孩儿是八月十五日半夜子时生,小名唤做王阿三。(李嗣源云)左右那里,好生抱着孩儿;这围场中那里有那纸笔,翻过那袄子上襟,写着孩儿的小名生时年月。你休烦恼,放心回去。(正旦唱)
【贺新郎】富豪家安稳把孩儿好抬迭,这孩儿脱命逃生,媳妇儿感承多谢!(李嗣源云)我和你做个亲眷可不好?(正里唱)官人上怎敢为枝叶?教孩儿执帽擎鞭抱靴。(李嗣源云)你放心,这孩儿便是我亲生嫡养的一般。(正旦唱)听说罢我心内欢悦,便是你李富贵合是遇英杰。哎!你个赵太公弄巧翻成拙。儿也!你今日弃了你这个穷奶奶,哎,儿也!谁承望你认这富爹爹!
(李嗣源云)兀那妇人,你放心,等你孩儿成人长大,我着你子母每好歹有厮见的日子哩。(正旦云)多谢了官人也。儿也,则被你痛杀我也!(唱)
【尾声】怕孩儿有刚气自己着疼热,会武艺单单的执斧钺,俺孩儿一命也把自家怨恨绝。我若是打听的我孩儿在时节,若有些志节,把他来便撞者,将我这屈苦的冤仇,儿也!那其间报了也。(下)(李嗣源云)兀那众军卒听者:他这小的如今与我为了儿,我姓李,就唤他做李从珂,到家中不许一个人泄漏了;若是有一个泄漏了的,我不道的饶了您哩!我驱兵领将数十年,因追玉兔骤征马宛。忽见妇女嚎咷哭,我身一一问前缘。他愿将赤子与我为恩养,我教他习文演武领兵权。一朝长大成人后,久以后我着他子母再团圆。(下)
第三折
(外扮葛从周领卒子上,云)黄巢播乱立山河,聚集群盗起干戈。某全凭智谋驱军校,何用双锋石上磨?某姓葛名从周是也,乃濮州鄄城人氏。幼而颇习先王典教,后看韬略遁甲之书,学成文武兼济,智谋过人。某初佐黄巢麾下为帅,自起兵之后,所过城池望风而降。不期李克用家大破黄巢,自黄巢兵败,某今佐于梁元帅麾下为将。某今奉元帅将令,为与李克用家相持。他倚存孝之威,数年侵扰俺邻境。如今无了存孝,更待干罢。俺这里新收一员大将,乃是王彦章,此人使一条浑铁枪,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便是再长下的张车骑,重生下的唐敬德,此人好生英雄。某今差王彦章领十万雄兵,去搦李克用家名将出马。小校,与我请将王彦章来,有事商议。(卒子云)理会的。王彦章安在?(王彦章上,云)幼年曾习黄公略,中岁深通吕望书。天下英雄闻吾怕,我是那压尽春秋伍子胥。某乃大将王彦章是也,乃河北人氏。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寸铁在手,万夫不当之勇;片甲遮身,千人难敌之威;铁枪轻举,战将亡魂;二马相交,敌兵丧魄。天下英雄,闻某之名,无有不惧。今有元帅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报复去,道有王彦章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元帅得知:有王彦章来了也。(葛从周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做见科,云)呼唤某有何将令?(葛从周云)王彦章,唤你来别无甚事,今有李克用,数年侵扰俺邻境,如今无了存孝也,你领十万雄兵,去搦李克用家名将出马。若得胜回还,俺梁元帅必然重赏加官也。(王彦章云)某今领了将令,点就十万雄兵,则今日拔寨起营。大小三军,听吾将令,与李克用家相持厮杀走一遭去!某驱兵领将显高强,全凭浑铁六沉枪。马如北海蛟出水,人似南山虎下岗。敌兵一见魂魄丧,赳赳威风把名扬。临军对阵活挟将,敢勇交锋战一场。(下)(葛从周云)小校,王彦章领兵与李克用家交战去了也?(卒子云)去了也。(葛从周云)凭着此人英勇,必然得胜也。俺梁元帅怎比黄巢?斩大将岂肯耽饶!十万兵当先敢勇,千员将施逞英豪。人人望封官赐赏,个个要重职名标。收军锣行营起寨,贺凯歌得胜旗摇。(下)(李嗣源领番卒子上,云)马吃和沙草,人磨带血刀。地寒毯帐冷,杀气阵云高。某乃李嗣源是也。今收捕草寇己回,颇奈梁元帅无礼,今差贼将王彦章,领十万军兵搦俺相持。他则知无了存孝,岂知还有俺五虎大将,量他何足道哉!某今领二十万雄兵,五员虎将,与梁兵交战去。小校,唤将李亚子、石敬瑭、孟知
祥、刘知远、李从珂五员将军来者。(卒子云)理会的。众将安在?(李亚子上,云)幼小曾将武艺习,南征北讨要相持。临军望尘知胜败,对垒嗅土识兵机。某乃李亚子是也。今有俺嗣源哥哥呼唤,须索见哥哥去。可早来到也。小番报复去,道有李亚子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李亚子来了也。(李嗣源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做见科,云)哥哥呼唤,有何事?(李嗣源云)亚子兄弟,唤您来别无事,今有梁将王彦章搦战,等五将来全了,支拨与您军马去。(李亚子云)理会的。(石敬瑭上,云)幼习韬略识兵机,旗开对垒敢迎敌。临军能射敌兵怕,大将军八面虎狼威。某乃石敬瑭是也。今有先锋将李嗣源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番报复去,道有石敬瑭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报的阿妈得知:有石敬瑭来了也。(李嗣源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者。(做见科,云)呼唤某那厢使用?(李嗣源云)石敬瑭,今唤您五将与王彦章相持去,等来全时支拨与您军马。(石敬瑭云)理会的。(孟知样上,云)学成三略和六韬。忘生舍死建功劳。赤心辅弼为良将。尽忠竭力保皇朝。某乃孟知祥是也。今有李嗣源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番报复去,道有孟知祥来了也。(卒子云)报的阿妈得知:有孟知祥来了也。(李嗣源云)着他过来者。(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做见科,云)呼唤孟知祥,有何事商议?(李嗣源云)且一壁有者。(刘知远上,云)番将雄威摆阵齐,北风招飐皂雕旗。马前战士千般勇,百万军中敢战敌。某乃刘知远是也。正在教场中操兵练士,今有哥哥升帐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番报复去,道有刘知远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刘知远未了者。(李嗣源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刘知远见科,云)哥哥,呼唤你兄弟那厢使用?(李嗣源云)且一壁有者,等五将来全时,支拨与你军马。(刘知远云)理会的。(李从珂上,云)幼习黄公智略多,每回临阵定干戈。刀横宇宙三军丧,匹马当先战百合。某乃李从珂是也。正在教场中操练番兵,有阿妈呼唤,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番报复去,道有李从珂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李从珂来了也。(李嗣源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李从珂云)阿妈,呼唤您孩儿那厢使用?(李嗣源云)唤你来不为别,今有梁元帅命王彦章领十万雄兵,搦俺相持。某今
统二十万人马,五哨行兵,擒拿王彦章去。李亚子,你领兵三千,军行左哨,看计行兵。(李亚子云)得令!某今领兵三千,军行左哨,与王彦章拒敌走一遭去。人又英雄马又奔,交锋今日定江山。两阵对圆旗相望,不提彦章永不还。(下)(李嗣源云)石敬瑭近前来,拨与你三千人马,你军行右哨,看计行兵。(石敬瑭云)得令!则今日领了三千人马,军行右哨。亲传将令逞威风,扯鼓夺旗有谁同?十万军中施英勇,生擒彦章建头功。(下)(李嗣源云)孟知祥,我拨与你三千精兵,你军行前哨,与王彦章对垒相持去,看计行兵。(孟知祥云)得令!某今领三千人马,军行前哨,擒拿王彦章去。今朝发奋统戈矛,义儿家将逞搊搜。皂雕旗磨番兵进,不擒彦章誓不休。(下)(李嗣源云)刘知远,拨与你三千雄兵,你军行中路,与王彦章交锋去,看计行兵。(刘知远云)得令!奉哥哥的将令,领本部下人马,与王彦章相持厮杀走一遭去。大小番兵,听吾将令!到来日:众番将敢勇当先,能相持战马盘旋。鼍皮鼓喊声震地,皂雕旗蔽日遮天。韵悠悠胡茄慢品,阿来来口打番言。遇敌处忘生舍死,方显俺五虎将武艺熟娴。(下)(李嗣源云)李从珂,我与你三千人马,你军行后哨,与王彦章交锋去,看计行兵。(李从珂云)得令!领了阿妈将令,领三千人马,军行后哨,与王彦章交战走一遭去。兵行将勇敢当先,塞北儿郎列数员。略施黄公三略智,生擒贼将在马前。(下)(李嗣源云)五员虎将去了也。某领大势雄兵,军行策应,擒拿王彦章易如翻掌。赳赳雄威杀气高,三军帅领显英豪。偎山靠水安营寨,扫荡贼兵建勋劳。(下)(王彦章跚马儿领卒子上,云)某乃王彦章是也。奉俺元帅将令统十万雄兵,与李克用家军兵相持厮杀。远远的尘土起处,敢是兵来了也。(李亚子跚马儿上,云)某乃李亚子是也。来者何人?(王彦章云)某乃梁将王彦章是也。你乃何人?(李亚子云)某乃李亚子是也。敢交锋么?操鼓来!(做战科)(石敬瑭跚马儿上,云)某乃石敬瑭是也。兀的不是王彦章!(战科)(孟知祥跚马儿上,云)某乃孟知祥是也。领本部下人马,截杀王彦章走一遭去。休着走了王彦章!(刘知远跚马儿上,云)某乃刘知远是也。兀的不是王彦章!(做战科)(李嗣源跚马儿上,云)休着走了王彦章!(李从珂跚马儿上,云)某乃李从珂。拿住王彦章者!(做混战科)(王彦章云)五员虎将战某一人,不中,我与你走、走、走!(下)(李嗣源云)王彦章败走了,更待干罢。无名的小将,有何惧哉!李亚子、石敬瑭、孟知祥、
刘知远,跟某回大寨中去;留李从珂收后,恐怕王彦章复来,你再与他交锋。他怎生赢的俺军兵!俺回营中去来。得胜收军卷旌旗,行军起寨罢相持。众将鞭敲金镫响,班师齐唱凯歌回。(四将同下)(李从珂云)阿妈回兵去了也。某袭殿后,恐防贼兵。征云笼罩雾云收,杀气冲霄满地愁。群雁扑翻鵾鹏鹞,五虎战败锦毛彪。(下)(赵太公上,云)窗外日光弹指进,席间花影座间移。老汉赵太公是也。自从教那妇人丢了他那小的,则抬举着我的孩儿,经今十八年光景也,抬举的孩儿成人长大了也。近日我染其疾病,若我死之后,恐怕我那孩儿不知,教人寻我那孩儿来,我有几句言语分付他。孩儿那里?(净赵脖揪上,云)我做庄家快夸嘴,丢轮扯炮如流水。引着沙三去跚橇,伴着王留学调鬼。自家赵脖揪的便是。我父亲是赵太公,祖传七辈都是庄家出身,一生村鲁,不尚斯文。伴着的是王留、赵二、牛表、牛筋。锄刨过日,耕种绝伦。秋收已罢,赛社迎神。开筵在葫芦篷下,酒酿在瓦钵磁盆。茄子连皮咽,稍瓜带子吞。萝卜蘸生酱,村酒大碗敦。唱会〔花桑树〕,吃的醉醺醺。舞会〔村田乐〕,困来坐草墩。闲时磨豆腐,闷后跚面筋。醉了胡厮打,就去告老人。一顿黄桑棒,打的就发昏。预备和劝酒,永享太平春。我今日吃了几杯酒,有我爹爹在家染病,且回家看爹爹去。可早来到也,我自过去。(做见科,云)爹爹,你病体如何?我奶子那里去了?(赵太公云)孩儿,你不知道,他不是你奶子,他是咱家里买来的。当初觅他来做奶子来,他将那好奶与他养的孩儿吃,将那无乳的奶来与你吃,因此折倒的你这般瘦了。你从今以后休唤做奶子,则叫他王嫂。你趁我在日,朝打暮骂他,久后他也不敢管你。孩儿,你扶我后堂中去。(下)(净赵脖揪云)爹爹,你不说呵,我怎么知道?兀的不痛痛痛痛煞我也!我如今唤他出来。王嫂,你出来!(正旦上,云)过日月好疾也!自从将孩儿与了那官人去了,可早十八年光景也,未知孩儿有也是无?如今赵太公染病,他着孩儿唤我,须索见他去咱。(见科)(净赵脖揪云)兀那王嫂!(正旦云)你怎生唤我做王嫂?我是你奶奶哩!(净赵脖揪云)我可是你爹爹哩!想当初我父亲买你来与我家为奴,就着你做奶子。奶的我好!你将那好奶与你那孩儿吃,你将那无乳的奶与我吃,故意的把我饿瘦了。如今我不唤你做奶子了,我则叫你做王嫂。你与我饮牛去,休湿了那牛嘴儿;若湿了我那牛嘴儿呵,回家来五十黄桑棍!(下)(正旦云)似这般如之奈何?当初他本不知道,如今他既知道了,这烦恼
从头儿受起也!我索井头边饮牛去咱。下着这般国家祥瑞,好冷天道也呵!(唱)
【正宫】【端正好】风飕飕遍身麻,则我这笃籁籁连身战,冻钦钦手脚难拳。走的紧来到荒坡佃,觉我这可扑扑的心头战。
【滚绣球】我这里立不定虚气喘,无筋力手腕软,瘦身躯急难动转。恰来到井口旁边,雪打的我眼怎开,风吹的我身倒偃,冻碌碌自嗟自怨,也是咱前世前缘。冻的我拿不的绳索拳挛着手,立不定身躯耸定肩,苦痛难言!
(正旦云)我将这水桶摆在井边,放下这吊桶去。好冷天道也!(唱)
【倘秀才】我这里立不定吁吁的气喘,我将这绳头儿呵的来觉软。一桶水提离井口边,寒参参手难拳,我可便应难动转。
(正旦云)将这吊桶掉在这井里,我也不敢回家去,到家里又是打又是骂。罢、罢、罢,就在这里寻个自缢!(外扮李从珂跚马儿领番卒子上,云)几度相持在战场,沙陀将士显高强。破灭黄巢真良将,扶持阿妈保家邦。某乃大将李从珂是也。奉着阿妈的将令,差俺五虎将与王彦章交战去来,被俺五虎将困了王彦章,今日班师得胜回程。我父亲李嗣源与四个叔叔先回去了。某领三千军马后哨行将去,打这潞州长子县过,来到这村庄前。(做见旦科,云)奇怪也!兀那井口旁边一个妇人,守着一担水,树上挂着一条绳子,有那觅自缢的心,则管里啼天哭地的。左右那里,与我唤那妇人来,我问他。(卒子云)理会的。兀那妇人,俺大人唤你哩!(正旦云)哥哥唤我做甚么?(李从珂云)左右接了马者。(做下马科,云)将座儿来我坐。(正旦做见科,云)官人万福。(李从珂做猛起身科,云)好奇怪也!这个婆婆儿刚拜我一拜,恰似有人推起我来的一般。这婆婆儿的福气倒敢大似我么?兀那婆婆,你为甚么树上拴着这条套绳子要寻自缢?你说一遍,我试听咱。(正旦云)官人不知:老身在赵太公家居住,俺太公严恶,使我来这井上打水饮牛来。不想将吊桶掉在井里,不敢回家取三须钩去,因此上寻个自缢。(李从珂云)可怜也!这婆婆掉了桶在这井里,不敢回家中去,在此寻个自尽。嗨!可不道蝼蚁尚然食生,为人何不惜命?左右,拿着那揉钩枪,井中替他捞出那桶来。(卒子云)理会的。(做捞桶科,云)打捞出来了也。(李从珂云)将桶与那婆婆。(正旦云)多谢了官人!(做认科、云)看了这官人那中珠模样,好似我那王阿三孩儿也。(李从珂云)这个婆婆好无礼也,我好意的与你捞出桶来,你为何看着我啼哭?(正旦云)老身怎敢看着官人啼哭!老身当初也有个孩儿来,自小里与了个官人去了,如今有呵,也有这般大小年纪也。老身见了官人,想起我那孩儿来,因此烦恼。(李从珂云)兀那婆婆,你当初也有个孩儿来,与了一个官人去了。那官人姓甚名谁?穿着甚么衣服?骑着甚么鞍马?你从头至尾慢慢的说一遍咱。(正旦唱)
【倘秀才】那官人系着条玉兔鹘连珠儿石碾,戴着顶白毡笠前檐儿漫卷。(李从珂云)他来你这里有甚么勾当?(正里唱)可是他赶玉兔因来到俺这地面,他兜玉辔,勒征马宛,斜挑着镫偏。
(李从珂云)那官人他可怎生便问你要那孩儿来?(正旦唱)
【呆骨朵】那官人笑吟吟,手捻着一枝雕翎箭,我可便把孩儿来与了那个官员。(李从珂云)曾有甚么信息来?(正旦唱)知他是富贵也那安然,知他是荣华也那稳便。(李从珂云)你这许多时不曾望你那孩儿一望?(正旦唱)要去呵应难去。(李从珂云)你曾见你那孩儿来么?(正旦唱)要见阿应难见。(李从珂云)你那孩儿小名唤做甚么?(正旦唱)知他是安在也那王阿三。(李从珂云)要了你那孩儿去的官人姓甚名谁?(正旦唱)你早则得福也李嗣源。(李从珂云)奇怪也!这婆婆叫着我阿妈的名字。左右,这世上,有几个李嗣源?(卒子云)止有阿妈一个是李嗣源。(李从珂云)兀那婆婆,我和李嗣源一张纸上画字,我到家中说了,若有你那孩儿时,我教他看你来。你那孩儿如今多大年纪?几月几日甚么时生?你说与我。(正旦云)俺孩儿是八月十五日半夜子时生,年十八岁也,小名唤做王阿三。(李从珂云)奇怪也!这婆婆说的那生时年纪,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同时一般般的,则争一个名字差着,其中必有暗昧。我到家中呵,好歹着你孩儿来望你,你意下如何?(正旦云)官人是必着孩儿来看我一看。(唱)
【啄木儿尾声】你是必传示与那李嗣源,道与俺那闵子骞,有时节教俺这子母每重相见。要相逢一面,则除是南柯梦里得团圆。(下)
(李从珂云)奇怪也!这个婆婆说的他那孩儿,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则争着这一个小名差着:他是王阿三,我是李从珂;其中必有暗昧。我到家中问的明白,那其间来认,未为晚矣。听言说罢泪如梭,忽见受苦老婆婆。阿三小子谁名姓?多应敢是李从珂?(下)
第四折
(李嗣源引番卒子上,云)桃暗柳明终夏至,菊凋梅褪又春回。某乃李嗣源是也。过日月好疾也,自从在潞州长子县讨了那个孩儿来家,今经十八年光景也。孩儿十八岁也,学成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孩儿唤做李从珂。今因王彦章下将战书来搦俺交锋,奉着俺老阿妈的将令,着某为帅,李亚子为先锋,石敬瑭为左哨,孟知祥为右哨,刘知远为中路,李从珂为合后,统领二十万大军,前去与王彦章交锋。被俺五虎将大破了王彦章,今已班师得胜回还。这一场相持厮杀,多亏了我孩儿李从珂。今俺四虎将先回,着李从珂孩儿后哨赶将来。阿妈阿者大喜;谢俺阿妈封俺五将为五侯,着俺老阿者设一宴,名唤做五侯宴,就要犒赏三军。阿者的将令,着我等的五将全了呵,来回阿者的言语。这早晚怎生不见五将来?(李亚子上,云)三十男儿鬓未斑,好将英勇展江山。马前自有封侯剑,何用区区笔砚间?某乃大将李亚子是也。奉阿妈的将令,着俺五虎将与王彦章交锋去来,今已得胜回营。比及见阿妈阿者,先见李嗣源哥哥去来;到也。兀那小番,与我报复去,道有李亚子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报的阿妈得知:有李亚子来了。(李嗣源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做见科)(李嗣源云)有请!将军来了也。(李亚子云)哥哥,您兄弟来了也。(李嗣源云)将军请坐!左右,门首觑者,看有甚么人来。(孟知祥上,云)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某乃家将孟知祥是也。奉阿妈的将令,着俺五将收捕王彦章已回。有李嗣源哥哥令人请,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兀那小番,与我报复去,道有孟知祥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孟知祥来了。(李嗣源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孟知祥做见科,云)哥哥,您兄弟来了也。(李嗣源云)将军来了也。有阿者的将今,等俺五虎将来全了,阿者要来犒赏俺哩!将军请坐。左右,门首看者,有众将来时,报复我知道。(石敬瑭上,云)雄威赳赳定边疆,皂袍乌铠黑缨枪。天下英雄闻吾怕,则我是敢勇当先石敬瑭。某乃家将石敬瑭是也。奉俺阿妈的将令,差俺五将收捕王彦章,去到那里,则一阵,被俺五将大破王彦章,今已得胜班师回营也。有李嗣源相请,须索走一遭去。兀那小番,与我报复去,道有石敬瑭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石敬瑭来了。(李嗣源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做相见科)(石敬瑭云)三位哥哥,您
兄弟来了也。(李嗣源云)将军请坐!早间奉阿妈的将令,为俺五将有功,阿妈要封俺为五侯,明日阿者要设一宴,是五侯宴,阿者亲自犒赏三军哩。待五将来全,俺一同去。(刘知远上,云)要立功名显姓,不辞鞍马劳神。某乃刘知远是也。俺奉阿妈的将令,差俺五将收捕王彦章,今已得胜还营。比及见阿妈,先见李嗣源哥哥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番报复去,道有刘知远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刘知远来了。(李嗣源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刘知远见科,云)哥哥,刘知远得胜还营。(李嗣源云)将军请坐!今奉阿妈的将令,为俺五将有功,阿者要设一宴,是五侯宴,阿者亲自犒劳赏三军。还有谁不曾来哩?(李亚子云)有李从珂将军不曾来哩。(李嗣源云)左右,门首觑者,若来时,报复我知道。(李从珂上,云)英雄赳赳镇江河,志气昂昂整干戈。雄威凛凛人人怕,则我是敢勇当先李从珂。某乃李从珂是也。奉阿妈的将令,差俺五虎将收捕王彦章,今日得胜回营。比及见老阿妈,先见我阿妈走一遭去。兀那小番,你报复去,道有李从珂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妈得知:有李从珂来了也。(李嗣源云)李从珂孩儿来了也。教孩儿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哩。(李从珂见科,云)阿妈,你孩儿来了也。(李嗣源云)从珂,你为何来迟?(李从珂云)阿妈,您孩儿来到潞州长子县赵家庄,遇见一个婆婆儿,树上拴着条绳子,有那觅自缢的心。您孩儿问其缘故,原来他掉了个吊桶在井里,他那主人家厉害,待取那三须钩去,怕打骂他,因此寻一个死处。您孩儿着左右人替那婆婆儿捞出那桶来与他,那婆婆儿看着您孩儿则管啼哭。您孩儿问其故,那婆婆儿言道:"我也有一个孩儿来,十八年前与了一个官人将的去了。"您孩儿问他那生时年纪,他道:他那孩儿是八月十五日半夜子时生,小名唤做王阿三,如今有呵十八岁也。我又问他:"那将了你孩儿去的那个官人姓甚名谁?"不想那婆婆儿说着父亲的名字,看起来他那孩儿和您孩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则争着一个名姓。我对那婆婆儿说道:"我和那将的你孩儿去的那个官人一张纸上画字的人。"那婆婆儿啼天哭地,跪着您儿哀告道:"官人可怜见!若是回去见我那孩儿啊,是必着来看我一看儿。"父亲,您儿想来:既然父亲有了您孩儿呵,要他那别人家儿女做甚么?父亲,如今那个人在那里?唤他出来,我见他一见,着他去见他那亲娘一见去,可不好?(李嗣源做惊科,云)住、住、住,孩儿,你不知道,我是讨了一?
龊⒍础R缤矸棠恪D秦艘膊怀桑易潘怕砣ィ幌胨粝侣砝吹绷恕H缃衲抢镉心呛⒍矗磕阈莨芩魅瞻⒄呱枰惑垩纾俏搴钛纾桶澄搴盍āD闱倚⑷ィ魅赵缛ァ#ɡ畲隅嬖疲┌⒙枵娓霾缓湍⒍担浚ɡ钏迷丛疲┧档牢蓿蚬芾镂剩。ɡ钛亲油谌丝疲疲┐隅妫愀盖资怯幸桓龊⒍矗怕砣サ绷艘病#ɡ畲隅嬖疲┘热荒悸髯盼遥豢纤担铡铡眨页龅恼饷爬础=袢斩疾幌驴纤担晃仪〔偶⒙韬退母鍪迨宥寄磕肯嚓铮渲斜厝话得痢N医袢涨也晃仕浚矫魅站葡淅习⒄吒埃么跻矢雒靼祝。ㄏ拢ɡ钏迷丛疲┐隅婧⒍チ艘玻浚ㄗ渥釉疲┤チ艘病#ɡ钏迷丛疲┼耍∷母鲂值埽夂⒍乔啄咐矗羰撬懒撕牵屹即竽昙鸵玻稍跎呛茫浚ㄊ磋┰疲└绺纾环潦拢橙缃裣热ビ氚⒄咚抵耍蛩缆魃绷耍灰胨当懔艘病#ɡ钏迷丛疲┬值埽愕赖氖恰1燃八ゼ习⒄撸巯热ゼ习⒄咦咭辉馊ァ2挥勺挡乱桑背跷抻型馊酥4隅嫒羧锨啄锶ィ冶闶翘宋蘩嵋采吮#ㄍ拢ɡ钏迷赐慕缟希钏迷丛疲┙袢阵垩绨才帕艘玻矍肜习⒄呷ダ础0⒄撸⒍星搿#ㄕ┌缌醴蛉松希疲├仙砹醴蛉耸且病N澄甯龊⒍笃屏罕檬せ鼗梗仙斫袢丈枰谎纾俏搴钛纾焕辞旌毓停搓秃⒍s垩缍及才帕艘玻虻壤仙恚胨髯咭辉馊ァ#ǔ?
【商调】【集贤宾】我则见骨剌剌列开锦绣旗,笑吟吟齐贺着凯歌回。则听的扑冬冬鼍皮鼓擂,韵悠悠风管笛吹。第一来会俺这困彦章得胜的儿郎;第二来贺功劳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我则见儿郎每笑吟吟摆在两下里,一个个赳赳雄威。他那里高擎着玉斝,满捧着香醪,他每都一齐的跪膝。
(李嗣源、李亚子、石敬瑭、孟知祥、刘知远众将做跪下)(李嗣源递酒科,云)阿者满饮一杯!(正旦做接酒科,云)孩儿每请起来。(李嗣源云)量您孩儿每有甚功劳,着阿者如此用心!(正旦云)孩儿每请坐。(众云)孩儿每不敢也。(正旦唱)
【逍遥乐】俺直吃的尽醉方归;转筹箸不得逃席。(李亚子做递酒科,云)将酒来,阿者满饮一杯!(正旦做接酒科,唱)住者,此盏罢;孩儿每你着他稳坐的,序长幼则论年纪。觥筹交错,李嗣源为头,各分您那坐位。
(石敬瑭云)我与阿者递一杯。阿者满饮一杯!(正旦云)孩儿每,今日是甚么宴?(众云)今日是五侯宴。(正旦云)既是五侯宴,可怎生不见我那李从珂孩儿在那里?(李嗣源云)左右,那里?门首觑者,李从珂来时报复我知道。(李从珂上,云)便好道:事不关心,关心者焦。昨日问我阿妈那王阿三一事,我阿妈与众人左右隐讳不肯说。今日五侯宴上,若见了老阿者,我好歹要问个明白。来到也。报复去,道李从珂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阿者得知:有李从珂来也。(正旦云)着孩儿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哩。(李从珂见正旦科)(正旦云)从珂孩儿来了也。(李从珂云)老阿者,您孩儿来了也。(做拜科)(正旦云)不枉了好儿也!从珂,你为何来迟也?(李从珂云)您孩儿往潞州长子县过来……(李嗣源做打拦科,云)从珂休胡说!则饮酒。(李从珂云)您孩儿往潞州长子县过来……(李嗣源打拦科,云)从珂!中说的便说,不中说的休说,则饮酒。(李从珂云)老阿者,您孩儿要说,阿妈两次三番则是拦挡,不知为何不要您孩儿说?我也不饮酒!(正旦云)李嗣源,着孩儿说,你休拦他!(李从珂云)老阿者,孩儿往潞州长子县过,见一个老婆婆儿,树上拴着条绳子,有那觅自缢的心。您孩儿问其故,他原来去井上打水,掉了桶在井里。他那主人家严恶,那婆婆儿怕打,也不敢家中取三须钩去,因此上觅个死。您孩儿令人替他捞起桶来,那婆婆儿看着您孩儿则管里啼哭。您孩儿言称道:"你为何看着我则管里啼哭?"那婆婆道:"我怎敢看着官人啼哭!当初我有一个孩儿来,十八年前与了一个官人去了;如今有呵,也有官人这般大年纪。"您孩儿问他那孩儿生时年月。那婆婆道:"我孩儿是八月十五日半夜子时生,小名唤做王阿三。"您孩儿又问:"将的你孩儿去了的那个官人,他姓甚名谁?"那婆婆儿叫阿妈的名字。您孩儿想来:那婆婆儿说他那孩儿的八字,和您孩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则争个名姓。您孩儿是李从珂,他可是王阿三。您孩儿昨日个问阿妈,坚意的不肯说。今日对着老阿者与众将在此,着王阿三出来,您孩儿见他一见,怕做甚么?(正旦看李嗣源,云)孩儿,他敢见他那母亲来么?(李嗣源云)谁说道见他那父亲来?阿者休和孩儿说。您孩儿偌大年纪也,则看着他一个儿,不争阿者对着他说了呵,则怕生分了孩儿么?(正旦云)从珂孩儿,你阿妈是有个孩儿来,放马去,跌杀了也。(李从珂云)老阿者,休瞒您孩儿,便和您孩儿说呵,怕做甚么?(正旦唱)
【醋葫芦】那时节曾记得你有个弟弟,你阿妈乞将来不曾与些好衣食。你阿妈后来生下你,教那厮放牛羊过日,到如今多管一身亏。
(孟知祥云)阿者,您孩儿不曾与阿者递一杯酒哩。阿者,您孩儿递一杯酒,请阿者行一个酒令。今日不同往日筵会,大家都要欢喜。将酒来!您孩儿递一杯。(正旦云)孩儿每,今日是个好日辰,都要欢喜饮酒,不许烦恼。(李嗣源云)阿者说的是,都听令,则要欢喜饮酒,不许烦恼。(李从珂云)住、住、住,老阿者,这桩事您孩儿务要个明白了呵便饮酒。老阿者,对您孩儿说了罢!(李嗣源做跪科,云)阿者休和孩儿说。(正旦云)李嗣源孩儿,(唱)
【醋葫芦】我这里低声便唤你,你可便则管里、你那里干支剌的陪笑卖楂梨,不须咱道破他早知;那孩儿举头会意,咱不说他心下也猜疑。
(李从珂云)阿妈,和您孩儿说了罢!(李嗣源云)你教我说甚么来?(李从珂云)老阿者,对您孩儿说了罢!(正旦云)你阿妈则生了你一个,你着我说甚么来?(李从珂云)住、住、住,既然老阿者和阿妈都不肯说,罢、罢、罢,要我这性命做甚么?我就这里拔剑自刎了罢!(正旦、李嗣源、众将做扳住手夺剑科)(李嗣源云)孩儿也,不争你有些好歹呵,着谁人侍养我也,儿也!(正旦云)罢、罢、罢,李嗣源孩儿,我说也。(李嗣源云)阿者,且休和孩儿说!(正旦云)我若说了呵,(唱)
【后庭花】则俺这李嗣源别有谁?(李嗣源做悲科)(李从珂云)老阿者,如今王阿三在那里?(正旦云)孩儿也,十八年前你阿妈大雪里在那潞州长子县抱将你来。(李从珂云)老阿者,您孩儿可是谁?(正旦唱)哎,儿也!则这个王阿三可则便是你!(李从珂云)原来我便是王阿三,兀的不气杀我也!(做昏倒科)(众做救科)(李嗣源云)从珂儿也,精细着!(正旦云)从珂儿也,苏醒者!(李从珂做醒、悲科,云)哎哟,痛杀我也!(正旦云)孩儿,省烦恼!(李从珂云)老阿者,我的亲母见受着千般苦楚,我怎生不烦恼?(李嗣源云)阿者,恰才休和他说也罢,不争孩儿知道了,如今便要去认他那亲娘去,如之奈何?(正旦唱)不争咱这养育父将他相瞒昧,(正旦云)咱是他养育父母,他见了他亲娘受无限苦楚,不争你不要他去认呵,(唱)哎,儿也!则他那嫡亲娘可是图一个甚的?他如今受驱驰,他如今六十余岁,他身单寒腹内饥,他哭啼啼担着水;你将来瞒昧者。(李嗣源云)阿者,则是生分了孩儿也。(正旦云)孩儿,他这里怕不骑鞍压马,受用快活;他那亲娘与人家担水运浆,在那里吃打吃骂。孩儿,你寻思波,(唱)
【双雁儿】他怎肯坐而不觉立而饥?母恩临怎忘的?你着他报了冤仇雪了冤气,你着他去认义,那其间来见你。
(李从珂做悲科)(李嗣源做唤料,云)从珂!从珂!(李从珂不应科)(李嗣源云)我唤他从珂,他不应;我如今唤他那旧小名王阿三。(李从珂做应科,云)阿妈,您孩儿有!(李嗣源云)阿者,我恰才唤他从珂,他不应;我唤他王阿三,他才应。(李嗣源说鸡鸭论云)不因此事,感起一桩故事:昔日河南府武陵县有一王员外,家近黄河岸边,忽一日闲行到于芦苇坡中,见数十个鸭蛋在地,王员外言道:"荒草坡中如何得这鸭蛋?"王员外将鸭蛋拿到家中,不期有一雌鸡正是暖蛋之时,王员外将此鸭蛋与雌鸡伏抱数日,个个抱成鸭子。雌鸡终日引领众鸭趁食,个月期程,渐渐毛羽长成。雌鸡引小鸭来至黄河岸边,不期黄河中有数只苍鸭在水浮泛,小鸭在岸忽见,都入水中,与同众鸭游戏。雌鸡在岸回头,忽见鸭雏飞入水中,恐防损伤性命,雌鸡在岸飞腾叫唤。王员外偶然出户,猛见小鸭水中与大鸭游戏。王员外道:"可怜,我道鸡母为何叫唤,原来见此鸭雏入水,认他各等生身之主。鸡母你如何叫唤?"王员外言道:"此一桩故事,如同世人养他人子一般,养杀也不亲,与此同论。"后作鸡鸭论,与世人为戒。有诗为证,诗曰:鸭有子兮鸡中抱,抱成鸭兮相趁逐。一朝长大生毛羽,跟随鸡母岸边游。忽见水中苍鸭戏,小鸭入水任漂流。鸡在岸边相顾望,徘徊呼唤不回头。眼欲穿兮肠欲断,整毛敛翼志悠悠。王公见此鸭随母,小鸭群内戏波游。劝君莫养他人子,长大成人意不留。养育恩临全不报,这的是养别人儿女下场头。哎哟,儿也,兀的不痛煞我也(正旦云)孩儿,你省烦恼。(李嗣源云)阿者,您孩儿怎生不烦恼?(李从珂做辞正旦科,云)老阿者放心!是今日说破也,可怜见您孩儿怕不在这里一身荣华;我那亲娘在那里与人家担水运浆,吃打吃骂,千辛万苦,看着至死,不久身亡,你孩儿争忍在此不去认母也?我说罢也雨泪千行,恰便似刀搅我心肠。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正旦云〕从珂孩儿,你则今日领百十骑人马,去认你母亲去。孩儿,你则早些儿回来!(李嗣源云)儿也,我干抬举了你这十八年也!(李从珂云)阿妈休烦恼,您孩儿认了母亲,一同的便来也。(正旦、李嗣源做悲科,云)孩儿,你早些儿回来!(李从珂做拜辞科,云)你孩儿理会的。我出得这门来,则今日领着百十骑人马,直往潞州长子县认母亲走一遭去来。我恰才拜别尊堂两泪流,则为亲娘我无限忧。我今日领兵若到长子县,拿贼与母报冤仇。(下)(正旦云)嗣源,从珂孩儿去了也。
(李嗣源云)从珂去了也。(正旦云)嗣源孩儿,你则今日随后领着人马,直至潞州长子县看孩儿去,就将他母亲一同取将来。你都小心在意者!(众应科)您孩儿理会的。(正旦唱)
【尾声】快疾忙摆剑戟,众番官领兵器,将孩儿紧紧的厮追随。我则是可怜见他母亲无主依,你与我疾行动一会。他认了他嫡亲娘,你与我疾便的早些儿回。(下)
(李嗣源云)则今日俺弟兄五人点就本部下人马,随孩儿直至潞州长子县取孩儿的亲娘走一遭去。大小三军,听吾将令:则今日便索行程,接应孩儿去。驱兵领将显高强,从珂去认嫡亲娘。若到潞州长子县,管教他子母早还乡。(同下)
第五折
(净扮赵脖揪上,云)自家老赵,终日眼跳。山人算我,说我死到。自家赵脖揪的便是。这两日有些眼跳。颇奈那婆子无札,我使他打水饮牛,见一日要一百五十桶水。今日这早晚不见来,快着人去拿将那婆子来!(正旦担水桶上,云)似这般苦楚,几时受彻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则听的叫一声"拿过那贱人来",我见叫吖吖大惊小怪。狠心肠的歹大哥,欺侮俺无主意的老形骸!也是我运拙时乖,舍死的尽心儿奈。
(正旦见净科)(净云)兀那婆子,你这一日在那里来?你死也!(正旦云)我在井边打水饮牛来。(净云)你去了这一日,打了多少水?你这贱人好生无礼!则这般和你说也不济事,你死也!将绳子来,吊起这婆子来,我直打死你便罢。你死也!(净做吊起正旦科)(正旦云)天也!可着谁人救我也?(李从珂领众卒子冲上云)某乃李从珂是也。大小三军来到这潞州长子县赵家庄也。众军围了这庄者!(众军做围了庄科了)(李从珂云)寻我奶奶在那里?(做入门科)(净云)爹爹!是甚么官人?唬杀我也!(净慌科)(正旦唱)
【川拔棹】我则见闹垓垓、闹垓垓的军到来,一个个志气胸怀,马上胎孩;雄赳赳名扬四海,喜孜孜美满腮。
(李从珂云)兀的吊着的不是我奶奶?小校快解了绳子,扶将来。(正旦唱)
【七弟兄】我这里见来、料来,这个英才,入门来两步为一蓦,大踏步一伙上前来,低着头展脚舒腰拜。
(李从珂做拜科,云)奶奶,你认的您孩儿么?(正旦唱)
【梅花酒】他不住的唤奶奶,把泪眼揉开,走向前来,急慌忙扶策。众军卒一字摆,众官员两边排。俺孩儿是壮哉!可扑的跪在尘埃,可扑的跪在尘埃。(李从珂云)母亲,认的您孩儿王阿三么?(正旦云)谁是王阿三?(李从珂云)则我便是王阿三。(正旦与从珂做悲科)(正旦唱)
【喜江南】儿也!今日个"月明千里故人来",这一场好事奔人来。俺孩儿堂堂状貌有人材,畅好是气概!恰便似九重天飞下一纸赦书来。
(正旦与从珂认住,悲科)(正旦云)孩儿,若不是你来呵,那得我这性命来!(李从珂云)母亲,那打你的、欺负你的安在?(正旦指净云)是这厮打我来。(李从珂云)原来是这厮欺负我母亲来!(净云)你是谁?(李从珂云)你问我是谁?这个是我的亲娘!(赵脖揪云)这个妇人原来是你的亲娘;这等呵,我死也!(李从珂云)把这厮与我执缚了者!(李嗣源同四将上)(李嗣源云)来到这潞州长子县赵家庄也。兀的不是从珂孩儿!(李从珂云)阿妈也来了也。母亲和阿妈厮见咱。(李嗣源云)兀那婆婆,你认的我么?(正旦做见嗣源科,云)索是多谢了官人!(李嗣源觑赵脖揪云)这厮是谁?(李从珂云)阿妈,这厮便是那赵太公的孩儿。(李嗣源云)兀那厮!你那赵太公那里去了?(赵脖揪云)大人可怜见!我父亲死了也。当初改了文契,是我父亲来;如今折倒他母亲,也是我来;朝打暮骂他母亲,也是我来。事到今日,饶便饶,不饶便哈剌了罢。(李嗣源云)这厮改毁文契,欺压贫民,推赴军前斩首施行!李从珂,与你母亲换了衣服,辆起车儿,同到京师拜见老阿者阿妈去来。(正旦唱)
【沽美酒】今日个望京师云雾霭,朝帝阙胜蓬莱,共享荣华美事谐。受用了玄纁玉帛,俺一家儿尽豪迈。
【太平令】稳情取香车麾盖,子母每终是英才。怡乐着升平景界,端的是雍熙无赛。呀!今日个喜哉、美哉、快哉!谢皇恩躬身礼拜。
(李嗣源云)则今日敲牛宰马,做一个庆喜的筵席。则为这李从珂孝义为先,为母亲苦痛哀怜。因葬夫典身卖命,相抛弃数十余年。为打水备知详细,认义在井口旁边。今日个才得完聚,王阿三子母团圆。
题目王阿三子母两团圆
正名刘夫人庆赏五侯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