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渡黄河

范云 范云〔南北朝〕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

注释
迅:疾速,急疾。
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
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  ▲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浊。”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破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疑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疑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疑很是难能可贵了。▲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范云

范云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寺人披见文公

左丘明左丘明 〔先秦〕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赏析 注释 译文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柳宗元 〔唐代〕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赏析 注释 译文

最高楼·暮春

薛昂夫薛昂夫 〔元代〕

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侵阶苔藓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
按银筝、学弄相思调。写幽情、恨杀知音少。向何处,说风流。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赏析

【南吕】金字经_菊边细切银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菊边

细切银丝鲙,笑簪金凤毛,酒污仙人白锦袍。教,玉人吹玉箫。木兰櫂,月明杨柳桥。

别情

鉴影羞眉月,枕痕融脸霞,不见才郎憔悴煞。他,暮春方到家。别时话,灞桥杨柳花。

客西峰

夜礼天坛月,晓餐仙洞霞,客至西峰小隐家。茶,翠岩口碧牙。松阴下,石苔铺紫花。

海印方丈

海印波心月,塔铃天外风,一点圆明法空。红,烛花天垂玉虫。梨云梦,小窗梅影重。

鸿山杨氏南园

白玉狮蛮带,紫金獬豸冠,偃月堂深愁万端。官,不如梁伯鸾。青松畔,一壶天地宽。

惠山寺

石刻维摩像,桂香兜率宫,一线甘泉饮九龙,松,翠涛翻半空。若冰洞,试寻桑苎翁。

玄元宫即事

桂子黄金树,竹阴苍玉轩,闲处闲闲玄又玄。渊,九龙山下泉。云游遍,紫霞成地仙。

借李溉之泛湖

杏雨沾罗袖,柳云迷画船,烂醉花前李谪仙。联,半篇人月圆。泥金扇,草书题王莲。

江上即事

翠树擎残月,绿波浮嫩烟,正是新晴雨后天。眠,醒吟李谪仙。沙鸥见,乱飞迎画船。

观九副使小打二首

静院春三月,锦衣来众官,试我花张董四撺。搬,柳边田地宽。湖山畔,翠窝藏玉丸。

步款莎烟细,袖悭猿臂搧,一点神光落九天。穿,万丝杨柳烟。人争羡,福星临庆元。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迁莺·霜天秋晓

蔡挺蔡挺 〔宋代〕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周邦彦周邦彦 〔宋代〕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晏几道晏几道 〔宋代〕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赏析 注释 译文

卜算子·咏梅

陆游陆游 〔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著 同:着)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玉楼春

陈允平陈允平 〔宋代〕

西园斗结秋千了。日漾游丝烟外袅。小桥杨柳色初浓,别院海棠花正好。
粉墙低度莺声巧。薄薄轻衫宜短帽。便拚日日醉芳菲,未必春风留玉貌。
赏析

水调歌头(酴醿)

姚述尧姚述尧 〔宋代〕

上苑暮春好,烟雨正溟_。桃蹊冷落无语,嫩绿翳残红。好是翠帡乍展,喜见玉英初坼,裁翦费春工。绰约更娇软,轻扬万条风。
散清馥,翻素艳,照晴空。佳人羞妒,竞把粉质斗芳容。无限恼人风味,别有留春情韵,|<张商英酴醿诗云:“红雨万花供扫迹,玉英一笑独留春。”都付酒杯中。唐制,寒食日内宴,群臣赐酴醿酒。>|极目凭阑久,月影在墙东。
© 2023 库百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