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常建〔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此都寂”还是“此俱寂”

  在统编语文中,同学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错别字”、描述不一致的前后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描述,从而感到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统计了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27个“错误”,进行一一解答。此处只摘抄与本文有关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是否应该是“万籁此俱寂”?

  两种版本都有。教材选录此诗所依据的《全唐诗》作“都”。此外,影宋本《常建诗集》、唐韦庄《又玄集》、宋何汶《竹庄诗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宋谢维新编《事类备要》作“都”;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元方回《瀛奎律髓》、明高棅《唐诗品汇》作“俱”。成语有“万籁俱寂”,所以大家对“俱”的认同度可能更高。

  此外,有老师认为文言文里表示总括只能用“俱、皆、咸”,现代汉语里才用“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都”作为总括副词,很早就出现了,如《列子·周穆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汉王充《论衡·讲瑞》:“然则凤凰、骐驎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唐杜甫《喜雨》诗:“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常建的诗里用“都”,也是很正常的。▲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赏析二

  首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的。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诗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的。此联中表声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佛家经常把僧徒聚集的处所当做是丛的,所以这里所说的高的颇有称颂禅院的意思。在光照松的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颔联 清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清的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清的,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幽静的清的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联主要描写静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清的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声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悦、空二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空。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的里,小鸟到处乱飞,潭水本来就是清澈的。这些本来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却敏锐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细节,给山光和潭水赋予了某种特性,使它们能够让飞鸟欢悦,能够荡涤人们心目中的污垢,使人们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就使得这整幅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动静结合的境界让人啧啧称奇。

  尾联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颈联中声声写了小鸟到处飞的动景,然而到了尾联却说此时此刻万物俱沉默寂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写什么呢?最后半句话,但余钟磬音。钟磬,指的是佛教召集众僧的时候所敲打的一种乐器。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

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

创作背景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此诗抒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诗笔营造了一个风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诗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禅意的玄说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围幽深的后院,看围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围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在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说,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说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围“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在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在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说、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在。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围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在的名篇。▲

鉴赏二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常建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陈伯之书

丘迟丘迟 〔南北朝〕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赏析

【中吕】满庭芳 赠歌者

徐再思徐再思 〔元代〕

犀梳玉簪,歌裙翠浅,舞袖红深。风流消得缠头锦,一笑千金。痛饮时花前
痛饮,知音人席上知音。春无禁,蜂蝶快寻,先到海棠心。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毛泽东 〔近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月华如水笼香砌

孙光宪孙光宪 〔五代〕

月华如水笼香砌,金环碎撼门初闭。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
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
赏析 注释 译文

卜算子·答施

乐婉乐婉 〔宋代〕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赏析 注释 译文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李煜李煜 〔五代〕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赏析

东风齐著力(除夕)

胡浩然胡浩然 〔唐代〕

残腊收寒,三阳初转,已换年华。东君律管,迤逦到山家。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花丛里,金炉满爇,龙麝烟斜。
此景转堪夸。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幸有迎春寿酒,银瓶浸、几朵梅花。休辞醉,园林秀色,百草萌牙。
赏析

念奴娇(重九前二日登西塔观县治,用前韵)

姚述尧姚述尧 〔宋代〕

江山清绝,正箫台花县,霜秋时候。寻胜登高环望处,碧瓦参差铺绣。五岫藏云,两溪吞月,古市渔盐凑。青帘斜扬,家家香泛丹溜。
况是东鲁风流,看儒冠济济,垂天赋就。时科举后邑中预荐者四人。陶令从容官事了,把菊高吟闲昼。草鞠圜扉,香凝燕寝,豪饮挥金斗。公庭无事,珍祥休问驯兽。鲁恭驯雉也。
赏析

风流子

李从周李从周 〔宋代〕

双燕立虹梁。东风外、烟雨湿流光。望芳草云连,怕经南浦,葡萄波涨,怎博西凉。空记省,浅妆眉晕敛,罥袖唾痕香。春满绮罗,小莺捎蝶,夜留弦索,么凤求凰。
江湖飘零久,频回首、无奈触绪难忘。谁信温柔牢落,翻坠愁乡。仗玉笺铜爵,花间陶写,宝钗金镜,月底平章。十二主家楼苑,应念萧郎。
© 2023 库百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